留下或者離開

「在新的世紀,該拋開過去,是好是壞,要放得開;
往夢想的路,沒有想像簡單,我還要更勇敢。」

—— F.I.R. 飛兒樂團 。《Fly Away》——

九月份,歐洲開始迎來第二波的新冠肺炎疫情。隨著新學年的即將開始,除了世界各國正在想辦法如何兼顧疫情控制下,減少疫情對學校開學的影響,對我來說,也正式邁入了博士班研究的最後一年,需要開始為這幾年的研究收尾,並且規劃下個人生階段的去向。

Continue reading

人生方向與目標

『你曾掙扎過嗎 你曾反抗過嗎?
如何使用生命 就叫「使命」是嗎?
人生有限選擇 誰在規劃?』

—— 《 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 》——

這個月,我前往美國芝加哥(Chicago, IL, USA)參加全世界最盛大的神經科學學術會議: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nnual meeting(SfN 2019: Oct 19 – 23)。SfN 每年輪流在美國幾個大城市輪流舉辦年會,今年則輪到密西根湖畔的風城 —— 芝加哥。每一年,SfN 都吸引超過八千張科學海報,高達三萬位以上的科學家與會,是神經科學領域中,能和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同時切磋交流的難得場合。除了科學上的討論,我也從許多頂尖科學家展現的風範中,思考了許多對於人生的觀念和態度,碰巧最近有不少朋友跟我討論到自己轉換跑道、申請住院醫師或是研究所的猶豫和困惑,其中有許多想法,或許是其他領域的朋友也能相同受用的。

Continue reading

人工智慧的核心哲學

計算神經科學之父:大衛 · 馬爾(David Marr)

計算神經科學之父:大衛 · 馬爾(David Marr, 1945-1980)利用數學模型,對大腦的資訊處理和功能,提出開創性的預測。他的理論引領了五十年來腦科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成為想要深入了解近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不可不仔細研究的啟蒙導師之一。他透過仔細觀察西班牙籍1906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拉蒙 · 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精湛手繪的神經解剖圖譜(非業配但經典著作有中文翻譯真的捨得不點一下嗎),與我的師公 196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約翰 · 埃克爾斯(Sir John Carew Eccles, 1903-1997)著作中對於神經系統功能的探索,一邊揣摩腦神經細胞的連接方式,想像這一張電路圖中可能的電路傳訊,完成了他在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班時期的重要論文。

這個月,劍橋大學舉辦了紀念大衛提交博士論文五十週年的紀念研討會,會中邀請到來自世界各地,大腦和人工智慧的專家前來,分享他們對大衛理論的了解,以及他的思想如何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另外,許多大衛過去的好朋友和老師也一同出席,談談他不為人知的個性和趣聞軼事,讓我們得以從不同方面,去了解和認識這一位早逝的思想巨人。

劍橋大學於2019年9月11日舉辦大衛・馬爾博士論文提交五十週年紀念研討會,作為一年一度的劍橋大學神經科學研討會(Cambridge Neuroscience Symposium)的延伸活動。
Continue reading

用大腦機制治療神經疾病

五月份承蒙倫敦臺灣生物醫學學會邀請,有機會參與第八屆跨領域生物醫學科學研討會(The 8th Interdisciplinary Biomedical Sciences Conference),當天特別從獼猴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切入,分享如何從了解大腦的電生理特徵,發展出治療大腦疾病的療法,以及獼猴神經生理研究如何與臨床研究相接軌,並且同時透過對正常大腦運作的了解,推動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革新。

講題:Primate Neurophysiology: Brain Mechanisms to Clinical Treatments
Continue reading

大腦與惡的距離

「陪在我身邊,凝視我的臉,所有狼狽,照亮我陰暗的每一面;

不顧一切,包圍一切,光線裡別讓我走遠」

—— 林宥嘉。別讓我走遠(公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
公視旗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公視與 HBO Asia 合作製作的旗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上星期總算播出了。雖然身在網路線上影音系統幾乎都不支援播放的英國,忠實台劇迷如我還是想辦法看到了前兩集。劇中編織著重刑犯與其家庭、社會環境複雜的關係:受害者家屬需要有人為無辜逝去的親人負責;無辜的犯人家屬,同時也要承受極大的心理煎熬。法扶律師王赦,一心一意希望在社會輿論只希望趕快將犯人處死之前,了解這類刑案發生的脈絡,以期能預防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強力推薦:公視+線上看|http://bit.ly/2VJ8tsv

人難免會犯錯,但是許多犯下重大刑案的兇手,其冷酷的犯案行徑令人毛骨悚然,很難令人相信是一般人下得了手的。或許因為如此,社會上普遍對於「重刑犯」和「精神異常」有所連結,認為他們一定是「瘋了」才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許多殺人犯也會在法庭上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希望透過專業的司法鑑定,以尋求減刑或緩刑的機會。究竟這些殺人犯是不是真的在大腦運作及功能上,跟一般人有所不同,而使他們容易成為重大刑案的加害人?(參考鄭捷辯護律師 黃致豪 Ted x Taipei演講

Continue reading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人腦如果有個插槽可以植入晶片,
價值道德觀就寫作程式語言;
人工智慧可以接手統治這個世界,
甚至可以試著模擬愛和眼淚」

林正。人工智慧

系統神經科學家,透過紀錄大腦在執行認知功能時的神經訊號,試圖了解大腦訊息處理與運算的機制,這樣對於大腦的探究,剛好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相輔相成。不管台北的未來在誰手中,守中的選票要驗多久,人工智慧的未來都在大腦中。
(點播:台北的未來在台鐵便當(博恩版)

Read More

原來都是互相傷害

「最討厭人家喜歡做我討厭的事
但就算喜歡的人還是會做討厭的事」

蛋堡。金賭爛

新年將至,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是不是常常覺得有很多討厭的人在身邊圍繞?有時候即使是最親愛的人,也會做出惱人的行為,時常影響自己的情緒,講也講不聽。這種時候除了發火爆氣開始說教之外,你有沒有好好想過,這些討厭的人和行為,可能很多是自己不知不覺訓練出來的。

Continue reading

為何總是低效率瞎忙?

「就算你的身邊一切,早就失去我的存在

我怎麼還在為你期待,我的手卻放不開。」

— « io樂團。放不開 »

大家聖誕快樂!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回想去年的新年願望,是不是很多都還沒有完成呢?(崩潰)。過去一年,總是想更有效率地做事情,卻時常處在效率低落的狀態下嗎?車子如果爆胎前進困難的時候,一般人都會先停下來把車子修好再上路。那為什麼人在效率低落的時候,往往不願意先暫停低效率的工作,而會忍不住讓自己一直在效率很低的狀態下瞎忙空轉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