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十年奮鬥,用十年等候,用十年鍛鍊自己用身體來忍受。要我忍受時間 把一切都帶走,那麼下個十年還剩什麼在手。」
—— Soft Lipa 蛋堡/JNCO/滿人 Manchuker。《黃金年代 十年》——
一個季節的嶄新開始
十月是劍橋大學正式開學的月份,也是我正式跨入博士班四年級的開始。一晃眼,就在英國待了三年多,要不是社群媒體提醒,也很難想像當初一起踏入臨床訓練,一起值班同甘共苦的同學們,現在都一個一個完成了住院醫師訓練,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了。他們有些選擇繼續留在醫院服務,有些則開啟了基層醫療的事業,有更多才華洋溢的同學,更發展了醫療之外的興趣和副業,也都做得有聲有色。
十月,同時是全臺灣各大教學醫院開始招考住院醫師的季節。在臺灣,醫學系畢業一直到考取醫師執照時,都還沒有正式分科。醫學生從大一就開始被親朋好友不斷轟炸的問題:「你以後要走哪一科?」要一直到畢業之後才會決定。有點像是再考一次大學的感覺,各大醫院的不同科別會各自開出名額,在每年十月左右開始進行招考,全臺灣具備資格的各路好手,便會到處去投遞履歷,報考心目中理想的科系,拜入門下繼續完成三到五年不等的專科醫師訓練,才能考取專科醫師執照,成為某個特定科別的專科醫師。
因此,就像是每年畢業季節時,看到畢業生歡欣分享畢業的心得和照片後,緊接著就要迎接剛踏入陌生校園的新生一般,最近在社群媒體上面,我同時見證了許多完成訓練的住院醫師朋友開啟自己嶄新的人生,以及陸陸續續剛放榜的許多學弟妹,準備進入住院醫師訓練,特別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
眼前開展的不同道路
就像是一位系草好朋友在醫學系畢業時說出的智慧之語:「(醫師)這個職場很特別,感覺像是一年後、兩年後、三年後,一路到五十年後的自己,都坐在這台電腦前。」 從開始踏進醫院見習開始,我們好像每天都在看著一起工作的學長姐,揣摩著自己有朝一日也當上住院醫師的樣子。在每天朝夕相處下,一點一滴把不足的技能慢慢補齊,下意識地學著他們跟病人家屬講話時的神情和語氣,以及在病房查房時自信的背影,準備著自己有一天,圍坐在電腦前時,也能夠慢慢從後排站著翻書思索答案的菜鳥,前進到電腦前方的座椅上。
至少我當初到畢業時,都還一直是這麼想的。
相信內心的感受
本來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也正在準備住院醫師甄選,好不容易小心翼翼地,開始能夠想像自己適合披上怎樣的白袍,開始新的角色扮演遊戲。這一切卻因為生命中的美麗意外而臨時轉彎,而開始探索當初完全想像不到的新世界。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在當時理智上都規劃完整、準備充分,內心卻說不出來為什麼有一絲遲疑的時候,選擇相信自己的感受,給了自己一個現在回想起來相當正確的選擇。經過了幾年的抽離環境和逐漸發展的價值觀,現在的我面對如果要繼續臨床工作回來選擇科別時,擁有的資訊、對自己的想像和對未來生活期待,都和當初完全不一樣了。
特別是最近看到許多學弟妹分享自己選科的掙扎、思考和最後的選擇,大部分都跟我在畢業的時候的想法和邏輯很類似。對於這麼多人面對職涯選擇這樣牽涉到複雜因素在思考上的高度相似性,我一方面覺得非常有趣,一方面又覺得膽戰心驚。心想,或許這就是環境帶來的學習效果吧。於是我又回想起,從前在準備醫學系考試時,很常思考到的問題:「念不同的醫學系,到底有沒有不一樣?出來不都是考同樣的醫師執照嗎?」針對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歷程,我也曾經有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心境轉變。至少現在對我來說,不同的環境對每個人的價值與觀念養成,甚至是整個思維方式,都有著決定性的形塑力量。雖然很難論斷誰好誰壞,但造成的影響可以是天壤之別,這點倒是無庸置疑的。因此,在重要的抉擇上,如果希望能避免單一價值的危險性,跳脫自己的價值舒適圈便顯得特別重要。
小時候,我總是幻想著,那些崇拜的醫師前輩們,一定個個都是從小懷抱雄心壯志進入自己的醫療志業當中。當我第一次詢問一位外人看來,各方面都非常成功的醫學院教授,他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自己的專科,他的回答竟然是:他當時完全不想走這個科別,只是剛好實習的時候,老師問他要不要來報名,他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就進入了這個科別。當下,我的美好夢想立刻完全幻滅。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和考量。但至少,這讓我開始知道真實世界中,選擇志業的過程,與其像是圍繞著自己為核心軸線的英雄冒險傳說,倒不如更像是我們如何謙卑地面對各種命運安排的各種機會、危機和轉機當中,交織而成的集體創作故事。
十年之前
從我當初掙扎許久,下定決心要念醫學系開始,到真正拿到醫師執照,中間經過了十年。十年之前的我,絕對完全想像不到自己現在正走在一條完全不同,但卻精彩刺激的道路上。十年看起來很漫長,在投入十年的心力之後,任何的迂迴繞路都會感覺是特別奢侈的浪費。然而,最近因為畢業在即,開始跟許多各個領域的人討論職涯規劃,其中不乏有許多各個領域的前輩,從中得知了一段故事,讓我特別有感觸。
在歐美的學術界,頂尖的科學家轉換陣地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些很成功的實驗室往往有著自己獨立的經費,因此可以跟不同的大學談合作,選擇自己最享受的學術環境。更多時候,成就傑出的科學家,也會被其他的學校或研究機構,以非常優渥的條件挖角,去擔任各種計劃的主持人或是主任、所長之類的行政職位。因此,許多科學家本來就不會理所當然期待在一個地方待下來,就直接一直到退休,而是給自己保留許多的彈性。這點跟許多臺灣人,一心一意想要找到金飯碗、鐵飯碗後,就結束自己職涯的追尋,開始期待著退休,很不一樣。
然而,最近我注意到,有位學術界炙手可熱的新秀,年紀輕輕就發表了許多重大發現的研究成果,也很早就在知名學校升上了教授,更擔任資源優渥的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然而,他最近宣布要跳槽到另外一個學校,從助理教授開始當起。在他分享的研究計畫當中,提到自己在前十年的研究生涯當中,雖然解決了一個領域的重要問題,然而他自己對於這樣層次的研究不夠滿足。因此他期許自己在下一個十年,可以更深入到探究更抽象問題的核心。換言之,他即將要轉換研究領域,從自己經營許久,有著炙手可熱成果的研究領域,進到一個完全未知而且非常複雜的新境地。
得知這樣特別的人生抉擇,讓我實在感觸很深。
回想自己以往,好像也不免在思考規劃要走怎樣的路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不斷累積,似乎在期待努力累積到一個階段之後,就可以休息下來開始享受先前累積的成果。然而,就在此刻,我突然覺得像他這樣,把人生劃分成為許多個十年,每個十年都給自己一個階段性的任務,全力以赴去努力,是種很浪漫的人生追求。既不戀棧自己過去有的任何一點成就,也不懼怕眼前面臨的新的未知挑戰。在不同階段果斷地轉換自己的身份,既能擺脫各種世俗的標籤對自己形成的桎梏,又能發揮自己的多方潛力,真正追求生命不同面向的圓滿。
某種程度上來看,我的過去十年也像是為這樣模式的人生,誤打誤撞做了開端。既然如此,反觀現在的自己,也可以看作正在享受下一個十年生命旅程的開端。這樣的觀點對於面對畢業在即,即將再次面對人生轉折的我,有很大的啟發。這樣一想,好像也少了一些焦慮和迷惘,可以更明確地看清眼前的機會和內心的方向。
結語
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身邊太多朋友的人生規劃和職涯都完全被打亂,甚至錯失了許多自己本來計畫以久,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然而,這種職涯規劃需要如此小心謹慎的心態,常常是潛意識中預設自己一輩子只能做一次選擇的結果,所以這個選擇才會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在變動的世界下,所有的規則都可能瞬間反轉,因此更需要在各方面給自己更多的彈性。當環境更加地捉摸不定,便是將更多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的好機會,更在意自己的內心究竟想要什麼,用心規劃並實現自己理想的生活,才能在疫情過後新的秩序建立後,快速地找到新的工具和方法,邁開步伐穩健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