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討厭人家喜歡做我討厭的事
蛋堡。金賭爛
但就算喜歡的人還是會做討厭的事」
新年將至,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是不是常常覺得有很多討厭的人在身邊圍繞?有時候即使是最親愛的人,也會做出惱人的行為,時常影響自己的情緒,講也講不聽。這種時候除了發火爆氣開始說教之外,你有沒有好好想過,這些討厭的人和行為,可能很多是自己不知不覺訓練出來的。
我的研究領域是行為神經生理學(behavioural neurophysiology),利用獼猴當作模式動物,了解大腦神經訊號和個體行為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每天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訓練獼猴,才能開始研究他在執行不同任務時,大腦的運作和功能。我雖然不是專門的動物訓練師,但在每天的獼猴訓練當中,我一邊觀察他的行為,一邊思考著人類的行為模式,發現其中有許多雷同之處。
「趨吉避凶」的內在動機行為系統
動物生活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裡,在演化很早期就發展出感應周遭環境來支配動物行為的「內在動機行為系統」(motivational behaviour system):其中包含紋狀體(striatum)、杏仁核(amygdala)、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等深部腦區,構成對動物行為影響最大的系統。「趨吉避凶」是這種原始的內在動機行為運作的核心原則,它使得動物得以避開危險,保證族群的延續,更可以讓動物在環境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一個行為可以帶來正向的結果,大腦「自然而然」會強化這樣的行為;反之,如果行為得不到正向結果,甚至對個體產生危害,大腦「自然而然」會避免這樣的行為。
這裡所謂地「自然而然」是值得強調的重點。相較於內在動機行為系統,人類社會對於行為的規範大部分則是透過「語言系統」傳遞:父母親從小就會「告訴」我們不要玩火,否則會燙傷。我們於是不需要真正碰過火、被燙傷過,便知道要避開火源。這樣的社會運作,彷彿假設每個人都「理所當然」能夠透過理解語言而改變行為。然而,每個帶過小孩的父母都清楚,語言對行為的改變其實相當有限,否則也不需要一天到晚罵小孩:「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怎麼都講不聽!」。事實上,大腦語言區主要透過負責邏輯思考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來調節行為,而前額葉又是人類大腦中發育最晚的腦區,有些部分甚至要到二十五歲之後才會完全成熟。因此,跟小孩子講話時,即便他聽得懂你說的話,語言理解在大腦中並無法有效地轉換成對應的行為。成人即使在前額葉發展完全之後,行為可以部分透過理性思考控制,但當兩個系統互相衝突的時候,一不小心還是會由內在動機行為系統所主宰。就像是正在節食的人,即使內心有千百個理由知道自己不應該繼續吃甜食,還是很容易破戒。因此,在與別人互動時的原則,其實跟訓練猴子一樣,應該要「預設對方本來就聽不懂你講話」,而實際透過訓練大腦內在動機行為系統來改變個體行為。
原來都是互相傷害
人與人的互動,無時無刻都在互相進行行為訓練。 別人的一個微笑、稱讚、擁抱是最強而有力的「社會獎賞」(social reward)。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力,可以從越來越多人在社群媒體上發了一篇文章,就不斷在關注有多少人按讚、分享,甚至造成社群媒體成癮的現象,而略知一二。反之,面對別人失望的神情和暴怒的責罵,隨之而來的失落和沮喪也是非常強大的「社會懲罰」(social punishment)。這種從人際互動中得來的社會獎賞和懲罰無時無刻地在形塑我們的行為,然而,在人際互動當下,我們的直覺反應卻常常與內在動機系統的訓練原則背道而馳,因此將身邊的人訓練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試想以下兩個假設情境:
- 你的媽媽非常嘮叨,每次從你一踏進家門就開始叮嚀每件生活小細節,每件東西帶了沒,聽了十分厭煩。這天媽媽突然開了你的房門,又開始唸到:「不是跟你說你的一大堆事情都還沒做,怎麼說都說不聽呀!」這時你一時忍不住,立刻回嘴……
- 你總覺得你的男/女朋友不夠愛你,即便你每天跟他見面聊天,你還是覺得不夠了解他,好像他跟為朋友付出的時間比較多。你們一直努力試圖溝通找出兩人可以接受的相處模式,直到有一天,他又再次向你提起明天要去跟朋友聚餐,你於是忍不住……
每個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出現過類似的情境,仔細想想我們面對這些情境的直覺反應是什麼?為何明明就直接把問題核心跟對方說了,對方總是講也講不聽,最後往往無法解決問題,而形成惡性循環?
親情的矛盾
父母親的嘮叨一部分來自他們對生活瑣事的要求,再加上對子女關心的渴求。青春期少男少女遇到這種情形的擺爛和回嘴,既沒有滿足父母對生活瑣事的要求,也沒有滿足他們關心照顧子女的成就感,因此,父母只會覺得自己做得程度還不夠,而變本加厲更加嘮叨。即便你懶得反抗,乖乖聽話把父母叮嚀的事情做完,他們在每次嘮叨完,看不慣的事情就會被排除,這樣的制約訓練會變相地增強他們的嘮叨行為。這時候建議可以一方面先從在父母嘮叨之前把事情做完(減少觸發父母嘮叨習慣的環境因子),嘮叨的時間減少之後,在父母沒有嘮叨的時候,主動給予社會獎勵(擁抱、稱讚),增強訓練「不嘮叨」的行為。
愛情的羈絆
你因為覺得男/女朋友不夠愛你,讓你感受不到安全感,而時常向男/女朋友發脾氣,表達自己的不滿。你可能會覺得對於感情現況不滿意,當然要生氣,不然還要因此而開心嗎?的確,這樣的情緒發洩合情合理,但完全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對現況的不滿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行為本身是你不想要的(例如對方劈腿),另外一種是行為本身是你想要的,只是對方表現還不夠好(例如上述情境中男/女朋友對自己有愛的表現,只是希望可以更多)。如果針對後者給予社會懲罰(例如發脾氣)是在懲罰對方「愛你」的行為,結果只會讓對方更加退縮。反之,如果對方的行為是你想要的,只是表現得還不夠好,這時候應該要正面鼓勵對方做得好的部分,增強他的內在動機,形成內在動機的正回饋,他才會想要付出越來越多。
結語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是充滿各種難題,其中絕大部分都跟人際相處有關。當然許多問題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解法,但是瞭解人類行為的本質,可以協助我們處理生活中難解的人際困境。我們要了解「語言的有限性」,面對不滿意的行為,應該要避免花太多心力在說道理,而且要忍住直覺性的情緒反應,避免弄巧成拙,將對方反向訓練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從自己開始努力,讓討厭的人事物都可以從自己身邊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