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交易

「賣光了一切,你的肝和你的肺
他們扔了你的世界,去成為更好的人類」

—草東沒有派對《勇敢的人》—

仔細想想,今年是來英國四年,第一次在英國度過整個冬季(來賓點播:過完冬季)。

前幾年,常常特地在過年前趕回臺灣參加好友婚禮,去年則是因為趕回去投票,剛好都在臺灣度過了英國最寒冷的時候。今年一方面要準備畢業,另一方面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想減少國際移動,才決定就乾脆留在英國。劍橋的天氣相當宜人,冬天頂多接近零度,能夠欣賞到唯美的冬季雪景,但完全不會積雪,也不會影響上班途中的交通。然而,第一次完整留在英國經歷冬天,還是覺得冬天比想像中來得漫長。大概十一月底左右氣溫就會開始下降,一直到二三月才會慢慢回升,雖然不至於產生冬季憂鬱,但經歷相對漫長的黑夜後,還是讓人非常期待春天。

博士班的最後一年,不斷反覆思考和規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最近也跟很多不同的領域和職涯階段的前輩,討論人生規劃的各種想法,聽了許多不同的討論,收穫非常多。其中有些是學術工作經驗的分享,有些是其他不同領域的經驗。除了技術性的問題之外,其實人生規劃的思考,最終都會回歸到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自己願意用珍貴的時間和精力,去交換什麼樣的價值?反過來說,又有什麼價值是不願意被金錢或權位所交換的?

勞動作為一種交易

資本主義發展出來的工作型態,本質上是用勞務去換取金錢。不論是哪個階級的工作,都需要投入珍貴的時間和精力,答應工作的同時,等於是為自己的時間精力訂出了價格。想像你手中有一個古董,有人出了一萬元向你購買,你拒絕了,但是當對方不斷提高價格,提高到一百萬時,你開始願意將古董售出,這個成交價格也就反映了這個古董對你的主觀價格。工作和勞務的交換也是這樣,如果先不考慮勞動市場的供給方願意出多少錢聘請自己,自己期待的勞動報酬也某種程度上,反映自己對自己時間精力的主觀價值。當然,工作的收穫不只是金錢,許多學習經驗、人脈、從中獲取的成就感等,都不是客觀的金錢能夠衡量的。因此,在思考個人工作規劃的時候,除了客觀的薪水數字外,無形的價值觀,往往才是個人做出職涯選擇的關鍵。

傳統社會中「金錢至上」的工作觀,使得人們往往渴望追求薪水越高越好的工作,或是追求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薪水。這種只關心客觀數字的決策,比起需要反覆探問自我價值觀的過程,來得更簡單而明確:只要把薪水條件排序列出來,就能夠很容易決定自己該如何選擇。這樣的決策方式很容易讓自己走在社會主流道路的「標準答案」上,也讓很多人奉為人生的圭臬。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高薪的機會背後,都隱藏著更大的機會成本。如果沒有認識到這點,並且經過仔細衡量,完全忽略工作內容和意義,只追求高薪也代表自己必定會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作出更大的犧牲,讓自己的人生受到外在因素驅使,而失去自己對於生活的主控權。

我經常在進行猴子行為訓練時,想起這個問題。有些猴子很容易訓練,只要給他食物,幾乎沒有不能成功訓練的項目;然而,總有些猴子很有個性,他們喜歡食物,但是不會因為食物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即便將最美味的食物近在眼前也不會屈服。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前者比較「聰明」,比較好訓練,然而,仔細想想,很難訓練的猴子,或許才是試圖掌握自己「猴」生的有智慧的猴子。回頭看到自己成長過程中,身邊也有太多沾沾自喜樂於追逐誘因的「聰明猴子」,但對我來說,一旦曾經後退一步,看見體制下誘因設計的結構後,就再也回不去過去那樣,奮力追逐別人為自己打出滿分評價的狀態和過程了,反而能夠開始更任性地走在人生堅持的道路之上。

勞動作為一種價值選擇

甘願領高薪為公司做事情完全不是問題,畢竟所謂的交易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真正的問題常常是,有時候我們並不完全清楚自己究竟付出了什麼,而去交換來了什麼?賺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進「生活品質」,除了物質生活以外、精神與情感的生活,更是能真正帶來幸福感的關鍵。然而,究竟如何運用金錢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感,卻是較少被關注的課題。選擇在不同的公司工作,除了反映不同的工作條件,無形之中也反映自己的價值選擇。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一些有著國際影響力的人一樣,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世界。更多時候,我們會在一個大型的組織裡,貢獻自己小小的才能,這個組織可能是公司、慈善團體、或是自己的專業領域。只根據薪水決定工作的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職業選擇也同時反映的自己對社會的外部影響。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覺得,反正在不同公司做的工作內容都大同小異,這時候當然應該選擇薪水最高的工作。然而,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核心價值,在不同的公司擔任小螺絲釘,會間接促成了公司的價值被放大,如果自己並不認同公司長遠的核心價值,自己變相地在工作的同時,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讓自己每天的勞動付出,都將世界離自己理想的狀態推離得更遠一些。

不等值的時間成本

逐漸清楚自己對於時間的價值觀,開始了解自己願意投入心力在什麼樣的工作的同時,更需要關注的是「時間的不等值性」。簡單來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一年」對自己的價值並不相同。學生時代休學一年去環遊世界,和中年時工作巔峰時離開工作一年,需要付出的代價和對生活的影響完全不同。因此,在安排人生目標的執行順序時,「時機」非常重要。年輕時的人生條件和中年老年時各不相同,同時也要考慮自己同時需要為其他人負起的不同責任,畢竟我們除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也需要兼顧兒女、伴侶、父母各種不同的角色責任。傳統觀念中,追求年輕時拼命賺錢,等到老了退休再來享受生活,這樣的規劃頂多能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滿足,卻錯過最好實現人生的時機。這樣的狀況當我還在醫院工作時,每天都在病房裡上演,也讓我很早就有所體悟,絕對不要讓自己後悔莫及。或許是如此,我當初在思考是否要在畢業後不久就出國唸書時,就有很深刻的體悟和思考,雖然猶豫了非常久,但也幸好很早就有這點認知,回頭來看,當初的選擇固然有得有失,但做出的權衡相當符合我在人生中的重要排序,也讓我能在各種價值衝突之中得到自己滿意的平衡。

追求抗拒交易的人生

從小我就知道我是一個講求效率的人,總會希望能同時最大化地達成自己的多個目標。過去我曾經做出不少次短期看來不甚明智的選擇,甚至是滿大的犧牲,但長期來看,這些抉擇都讓我對自己往後的人生更加滿足。也因為重視自我價值的緣故,我習慣每過一陣子,都會確認自己是否能持續感受到「正在抗拒價值交易」的掙扎感。因為唯有不斷處於價值拉扯的邊界上,才能讓我更確定,自己仍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掌握,不斷從抗拒世俗價值交換的念頭當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即使這樣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受到自我懷疑,想法也仍然會隨著環境和心境不斷改變,但自己也從中培養出很大的彈性,能夠在各種時運和機會中,樂於享受自己的人生。

結語

我從不羨慕被社會主流誘因驅使的成功人士,相反地,最讓我欣賞的人格特質,往往展現在抗拒名利轉身追求人生的片刻。仔細觀察,這個世界除了吸引媒體目光的主流人士,還是有很多充滿理想的人。這些讓我欣賞的人,也是支持我繼續朝著「務實理想主義者」前進的動力。要體現這樣的價值,不需要先成為偉大的人物,只要能夠願意不計利益,選擇坐在草地上好好閱讀、思考、辯論道理、願意花一整個下午排開工作,陪自己心愛的人喝喝茶散散步,將自己覺得世界需要聽見的聲音,毫不畏懼地大聲宣揚 — 抗拒讓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兌換成一張張毫無分別的鈔票,用自己每次的選擇,向世界宣告自己永遠無法被交換的價值,便能成就一段獨特而且不斷累積的人生旅程。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