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會好嗎

「忘記一些隱秘的委屈,在回頭觀望的時候迷失了自己
我的正在老去的身體,從某一天開始就漸漸死去
這種失落會持久嗎,這個世界會好嗎」

—— 李志.《這個世界會好嗎》:2017年 《相信未來》 跨年演唱會 ——

疫情肆虐的一年

雖然英國的疫情從一開始的佛系防疫到最近的變種病毒,一次次地登上國際版面,但對於在劍橋埋首研究的我,影響卻相對不大,反而更能潛心於自己眼前的工作。因為劍橋是個大學城,主要的人員都是以學生或是教職員為主。除了市中心的購物中心之外,其餘的空間廣闊、充滿河流綠地,要維持社交距離相對容易。因此,從年初開始,我就過著實驗室和超市以外足不出戶的生活,出門也必定會配戴外科口罩,定時消毒洗手,自我防疫方面其實並不擔心。

然而,要完全不受到影響是不可能的。因為年初疫情開始時,當時的狀況尚未明瞭,學校關閉了所有實驗室,也造成了原本的實驗進度耽誤了好幾個月,連帶影響到自己博士班最後一年的計畫。但比起許多研究必須被迫暫停的實驗室,需要更改題目的研究生,甚至是無法繼續研究生涯的科學家,我真的算是非常幸運了。我也聽到許多今年的畢業生,規劃了好幾年的職涯都被迫改變,甚至有許多在國外工作的朋友直接辭職回到臺灣,重新開啟一段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旅程。

某種程度上,這樣世界的變動,也並不完全是只有壞處。以往風光的熱門職業受到疫情影響大洗牌,迫使許多一路跟風的人們停下腳步去重新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與想望。臺灣崇洋的風氣下,一味想要離開「鬼島」發展的人們,也因為疫情,重新依偎在臺灣的懷抱裡,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在世界各地,人們開始習慣在家工作的模式,許多公司甚至已經決定直接將辦公室退租,以後就以遠端工作的模式進行。遠端工作固然有溝通及工作效率的問題,但是它讓人們從生產線化的勞役工作解放,回到家庭裡,可以一邊照顧小孩、寵物,一邊發揮自己的專長。整體而言,面對疫情與生命的威脅,許多事情的考量必須要回歸「本質」,少了以往過多的包裝和文飾,這點是我自己非常樂見的。

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

十二月的結束揮別了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也正式進入博士班生涯的最後一哩路。回想起2017年踏上旅途時,一度的徬徨不安和一連串模糊的決定,到頭來,都因緣際會地引領我,在這樣動盪的世界下到了最好不過的角落。回首過去的這一年,不免想起李志在2017年跨年演唱會時,仰天嘶吼大聲嘆問的「這個世界會好嗎」。

博士班的這些年來,除了實驗技術的從無到有外,我從生活中的習慣到思考模式與價值觀都有截然不同的改變。科學家也和藝術家相同,對於作品需要有獨特的品味和堅持,這點也是我從對科學有獨到眼光和堅持的老師身上學到許多的重點。這些年來對於研究領域的熟悉,跳脫了期刊論文本身,學會了看到一位科學家畢生關心的議題與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另外,透過與當代頂尖的科學家互動的過程,也聽聞許多趣聞軼事,了解到檯面上的科學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彼此之間的愛恨情仇,將現在自己看到的學術領域立體化成詡詡動人的故事,更能感同身受。

最近跟許多朋友聊天討論到畢業後的規劃。雖然比起英美許許多多的失業者,和今年求職時剛好遇到疫情的應屆畢業生,我的狀況算是幸運許多,剛好利用疫情這段時間,減少外務好好專心在自己的研究上,然而因為疫情和英國脫歐的原因,目前各種機會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目前縱使有好幾條路正在洽談和考慮,也仍然向許多有相關經驗的前輩請教討論,但一切都要等明年中左右才會比較明朗。以前的我面臨這種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的狀況,總不免感到焦慮和不安,但現在的我卻還滿享受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態。事實上,經濟決策理論告訴我們,當面對好幾個選項無法抉擇的時候,表示這幾個選項對自己都一樣好,既然如此,不論最後選擇了哪個,都會給自己帶來同樣的滿足,那麼又何必焦慮和徬徨呢?

整體而言,不論自己未來選擇走向何處,我期待自己能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乞求別人對自己的需求,為了真正需要自己能力在乎自己的領域與人們付出。從前的我可能會覺得這種從容自在的人生觀有點不切實際,到頭來還不是要屈服於現實環境而開始汲汲營營。但這幾年在英國的生活讓我體認到,縱使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當中,還是有很多方式可以保有自己一席堅持的角落,不受世俗利益所奴役,同時又可以揮灑自己的才能和興趣,這也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朋友曾經分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入學時院長的鼓勵,希望所有進來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會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因為經過這些年的淬煉,自己已經能發展出獨特的眼光和能力,不會只是一般企業分工下的一顆小螺絲,而是準備開創好自己獨特的未來了。因此,以前我常常笑說自己畢業後年紀太大,大概回不去醫院當住院醫師了,其實也不完全是玩笑話,只不過不是因為年紀的因素,而是我還在尋找真正有願景,需要我的才能與熱情的醫院或單位。需要有相符的價值觀,才能讓我知道我的努力能發揮我期盼的正向影響力,而不是只是幫忙填補了一個人力空缺,讓我在努力發揮自己正向影響力的同時,好好看顧自己堅守的價值和所愛的人。

結語

一年的過去,縱使無法讓過去一年的煩惱瞬間解決,那些疲憊困頓也不會突然消失,但觀照自己來時路的足跡,總會燃起一些新的希望和動力,這或許也是此時此刻人們最需要的力量。對著迷茫的未來大喊「這個世界會好嗎」的李志或許略顯負面與厭世,但這種對生命深刻的質疑,卻是來自對新時代最殷切的企盼與渴求,祝福我們都能在這樣永不停止的探問和追求下,繼續踽踽前行。

4 thoughts on “這個世界會好嗎

  1. 飛揚的文字依舊像冷冬的暖陽~偶爾照一下就能收藏一點溫暖然後繼續前行!
    有個問題想請教🙋
    「當面對好幾個選項無法抉擇的時候,表示這幾個選項對自己都一樣好,既然如此,不論最後選擇了哪個,都會給自己帶來同樣的滿足,那麼又何必焦慮和徬徨呢?」
    好奇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最後還是要做出抉擇,此時的決策模式會跟 1.抽籤時決定選哪一支 或 2.努力說服自己「某個決定硬是好那麼一點」然後選擇 較相像呢?(還是其實生理上沒有太大差別?)

    Liked by 1 person

    • 我的看法比較像是,大部分情況,不論你最後選出什麼,大腦會想辦法為選擇的結果解釋原因,並讓你「感覺」你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做出選擇的。所以這時候討論的決策模式,其實只是每個人習慣的「解釋模式」,有的人會用理性邏輯解釋、有的人會用宗教信仰解釋、有的人會用隨機機率解釋、有的人會用命定論解釋,但其實每個解釋都無法被驗證,某種程度上也不是那麼重要,只是大腦必須要自圓其說的一個過程。

      Liked by 1 perso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