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學術訓練之路

「你知道,若沒有你我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光。

你很健忘,沒你在旁,哪裡來的力量。 」

—— «謝震廷。燈光»

學術訓練當中,指導老師對自己的影響不言而喻。最近幫不少正在申請博士班的朋友修改申請資料,也順便討論起如何選擇學校和實驗室。同時,身邊也有許多博士班剛畢業的朋友,正在尋找博士後研究的職缺。「怎麼樣的實驗室和指導老師才是理想的學術訓練環境?」是我們常常討論到的共同話題。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會因為領域的不同、老師的個性、和自己的習慣而有所差異。然而,最近的討論中,卻讓我歸納出一些重點,是多數人都一致同意的。

誰適合唸博士班

最近在網路上拜讀了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林耿慧老師,提到與博士班訓練相關的文章(詳見參考資料),裡面提到要區分「興趣和職業的差別」。認為自己喜歡研究工作的人,首先要先確認自己不只是喜歡「整理別人的知識」。這是很多習慣認真讀書的亞洲學生的通病:以為自己很擅長整理文獻重點,就適合從事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的本質是要創造新的知識,單純整理文獻容易習慣用別人的見解來回答眼前的問題,而失去了自己探索問題的過程。真正的學術研究的專家,不一定是對自己的領域胸有成竹,有問必答的,反而常常是越做研究越覺得迷惘,開始對既有的證據感到懷疑。

此外,不管自己追求的是博士的學位或是名校的頭銜,研究工作同時需要要付出一定的心力與承諾,接受一定的紀律。林老師特別點出很多學生「只願意付出業餘的條件、承諾與努力,卻幻想著職業的結果」。在我跟頂尖科學家共事的過程當中,發現他們真的是無怨無悔投入科學研究。我的指導教授已經屆臨退休,但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實驗室,從早到晚都在寫論文。其他時間都是跟慕名來訪的國際學者進行學術討論。他謝絕行政職位,拒絕了很多次當系主任的機會,也婉拒全世界許多研究單位的高薪挖角。只因為他覺得科學家的壽命很短暫,一生能有機會解答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就已經很幸運了,哪有時間浪費在其他紛紛擾擾的事情上面。相較於這種使命般的熱情,如果博士生每天要等著老師交代工作、只是應付每次開會的研究進度報告,這樣的心態或許就使自己無法完全享受研究訓練的過程,也無法從中獲得最大的幫助。

當然,有很大部分的博士畢業生並不會留在學術圈工作,有些領域的博士生甚至在博士班的研究就直接參與產學合作。然而,產業界相關的研究需要付出的努力,並不比學術界來得少,也不代表研究的品質就可以打折扣。他們除了研究本身的努力之外,還要更加強與業界實務接軌,需要更多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的訓練。

向大師學習:成功的學術訓練之路

研究生的學術訓練不像國高中的基礎教育,沒有所謂標準的訓練方式,每個博士生都有截然不同的訓練經驗。如何改進加強研究生的學術訓練,決定了國家的人才發展,也是數十年來科學界一直在討論的議題。然而,近幾年因為資料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量化探討這個問題的機會。這個月,頂尖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篇特別研究學術訓練的研究論文,裡面指出了學術指導如何帶領學生邁向成功學術生涯的幾個重要因素。

此研究使用Academic Family Tree (academictree.org)分析了從2005年一月開始,來自18,856位生物科學研究者(特別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師生族譜,試圖從中分析研究所和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如何影響研究生後來的研究職涯。其中,他們利用「學術培植力」(academic fecundity)— 有多少學生之後也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學者 — 來部分反映老師成功的研究指導,而採用研究生取得研究職位後,能繼續培育出獨立研究學者的能力,作為研究生日後學術能力的指標。

螢幕快照 2018-12-02 03.29.17

學術族譜中分別利用博士班指導老師,與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每十年內培育出研究學者數量的能力,當作成功學術指導的指標。而自己每十年內培養出獨立研究者的能力,做為自身學術成就的指標。(Fig. 1 , Nat Commun 2018 Nov 27;9(1):4840.)

整體而言,影響研究生後來是否能成功取得獨立研究職位的因素包含:

  • 進入就業市場的年代(反映長期下來學術職缺的減少)
  • 指導老師的學術培植力
  • 研究生如何將指導老師的專長融合並應用到自己自身的研究當中(intellectual synthesis)
  • 學術後研究指導老師的學術資歷(the academic age of postdoctoral mentor)

而決定研究生自己變成指導老師後,能繼續成功培育學生的能力的因素包含:

  • 博士班和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的學術培植力
  • 自己日後將博士後指導老師的研究專長融入自身研究的能力
  • 博士班時期,與指導老師共同撰寫的論文數量
螢幕快照 2018-12-02 02.17.12

影響研究生日後成功取得學術職位與成功繼續培育學生的影響因素。影響學術職位取得的因素包含:指導老師的學術成就、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的學術資歷、自己日後研究融合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專長的能力、博士班與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的研究歧異度與完成學術訓練的年代。自己能成功培育學生的能力,則受到博士後指導老師的研究資歷與指導能力,以及博士班時期的論文發表數量影響。(Fig. 4 , Nat Commun 2018 Nov 27;9(1):4840.)

這篇研究指出,成功的生物科學研究學者,通常在博士班和博士後研究時,選擇了不完全相同領域的指導老師,然而,卻同時將兩者的研究專長融合成為自己未來的研究領域。其中,博士後研究指導老師的研究專長比起博士班指導老師,對於未來的學術發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學生方面,博士班階段發表論文數量越多,反映了學生對於研究發表的動機,也累積了更多研究發表的經驗,如此的動機搭配上與研究訓練時期數位指導老師的「知識融合」(intelectual synthesis),成為了成功的學術訓練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心得

整體而言,研究所階段選擇老師比起選擇名校來得重要。有名的大師通常實驗室規模很大,但是老師能提供研究生的親自指導通常比較少;相反的,年輕老師通常跟學生接觸較多,但是研究經費可能比較不穩定。因此,大概獨立5~10年的老師,尤其是剛拿到新的研究經費的老師,通常會是我覺得對於博士班訓練比較好的環境。當然,每個老師有自己的指導風格,實驗室的氣氛和同事相處也是比老師名聲更為重要的。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最好去跟屬意的指導老師面對面討論,並且和實驗室成員聊聊天,了解實驗室同事的組成和老師平常的習慣,比較不會有進去後才適應不良的問題,也才能將心思專注在研究上,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

參考資料

  1. 批踢踢實業坊 PhD版:[分享] Re: 想要聽聽大家對於念博士的看法(https://www.ptt.cc/bbs/PhD/M.1370700995.A.1D6.html?fbclid=IwAR3ufi5jseST1R8GBSV2Z9_OyFWHemNUuMopwX3Cxt7peDl26gKpMEiiXQ8)
  2. Liénard JF, Achakulvisut T, Acuna DE, David SV. Intellectual synthesis in mentorship determine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 Nat Commun. 2018 Nov 27;9(1):4840.
  3. Barres BA. How to pick a graduate advisor. Neuron. 2013 Oct 16;80(2):275-9.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