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寫自本人於 AIM人工智慧醫療組織 邀請之《醫學專業如何強化人工智慧》線上演講內容)
Continue readingClinical Applications
用大腦機制治療神經疾病
五月份承蒙倫敦臺灣生物醫學學會邀請,有機會參與第八屆跨領域生物醫學科學研討會(The 8th Interdisciplinary Biomedical Sciences Conference),當天特別從獼猴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切入,分享如何從了解大腦的電生理特徵,發展出治療大腦疾病的療法,以及獼猴神經生理研究如何與臨床研究相接軌,並且同時透過對正常大腦運作的了解,推動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革新。

大腦與惡的距離
「陪在我身邊,凝視我的臉,所有狼狽,照亮我陰暗的每一面;
不顧一切,包圍一切,光線裡別讓我走遠」
—— 林宥嘉。別讓我走遠(公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

公視與 HBO Asia 合作製作的旗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上星期總算播出了。雖然身在網路線上影音系統幾乎都不支援播放的英國,忠實台劇迷如我還是想辦法看到了前兩集。劇中編織著重刑犯與其家庭、社會環境複雜的關係:受害者家屬需要有人為無辜逝去的親人負責;無辜的犯人家屬,同時也要承受極大的心理煎熬。法扶律師王赦,一心一意希望在社會輿論只希望趕快將犯人處死之前,了解這類刑案發生的脈絡,以期能預防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強力推薦:公視+線上看|http://bit.ly/2VJ8tsv)
人難免會犯錯,但是許多犯下重大刑案的兇手,其冷酷的犯案行徑令人毛骨悚然,很難令人相信是一般人下得了手的。或許因為如此,社會上普遍對於「重刑犯」和「精神異常」有所連結,認為他們一定是「瘋了」才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許多殺人犯也會在法庭上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希望透過專業的司法鑑定,以尋求減刑或緩刑的機會。究竟這些殺人犯是不是真的在大腦運作及功能上,跟一般人有所不同,而使他們容易成為重大刑案的加害人?(參考鄭捷辯護律師 黃致豪 Ted x Taipei演講)
多快樂才算夠快樂
「突然有天向晚 想起了夢想 才領悟了快樂是指南。」
— 棉花糖 〈向晚的迷途指南〉
現今的社會變動快速,人們越來越困惑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自己身在何處,又要往哪裡去。「興趣」也成為社會上用來鼓吹年輕人找到自己目標的指引。「興趣」可以引起動機(motivation),會使人一再重複這件感興趣的事情(aprroach behaviour),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享樂價值(hedonic value):興趣是自己做了會快樂的事情。人類的大腦經過長期演化,懂得追求喜歡的事物,而趨避厭惡的事物。許多複雜的人類行為,都可以追根究底到這一套簡單的學習系統,用快樂來作為自己的迷途指南。(詳見棉花糖 〈向晚的迷途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