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雖然好像什麼都沒做過就過去了, 但是總會留下一些什麼吧。 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 電影《藍色大門》
今年一整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感覺沒有發生太多事情就默默結束了。一邊在英國封禁下努力維持實驗的進行、開著無止盡的線上會議,本來計劃好的研討會也紛紛取消、延期或是變成螢幕上的線上會議,更別提夏天期待的各種旅遊行程。然而,隨著八月底英國夏天過去天氣開始轉涼,我的博士班三年級也進入了尾聲。一般來說,英國博士班的修業期限是三年,有需要可以展延一年作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準備。當然,對於許多以實驗為研究主體的博士生,到第四年都還在趕實驗也是常有的事情,特別是在疫情肆虐,許多人的研究進度都受到嚴重影響。不論如何,接下來最後一年的博士班生活,除了在時間壓力下要把實驗結尾,專心在論文寫作,另外一方面也要思考、計畫、甚至準備畢業之後的打算,這些思考也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和各方面的改變。
不願改變的生活慣性
或許是自己保守的個性以及成長的環境使然,我從小就不喜歡「改變」。我蒐集了過去所有的教科書、記事本、每一張朋友寫給我的紙條、卡片、畢業典禮的彩帶和胸花,每一樣東西都是我捨不得丟棄的青春回憶。同樣地,對於環境和人,我也有同樣的眷戀。每當習慣一個地方,有了熟識的朋友,就很想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享受自在熟悉的感受。因此,縱使青春的靈魂裡有些不安份的騷動,也總是遊走在社會既得利益的道路邊緣:從第一志願的高中,進入第一志願的大學科系。過程中固然有很多難忘的回憶,結交了許多一輩子的好朋友,也形成了我重要的價值觀與人格,但人生的黃金十年大概也就可以這樣一語帶過了。或許當時自己並無法清楚描述那種內心不安穩的感受來自何處,但對於生活的不滿足,看見自己想做、該做卻還沒有做的事情,而又不願意忽略無視,於是就讓本來安於現狀的自己,逐漸轉向了人生的岔路。
見山不是山的轉變
幾年前當我決定讓自己的人生偏離眼前的筆直道路,逕自向路旁蔓草叢生的荒野奔去的那個時刻,我的人生也開始邁向無法預知的未來開展。現在看來,過去幾年生活和工作上有許多方面跟自己當初出國前的規劃截然不同。這些差異讓我重新審視了很多事情的本質與它們對自己的意義,形塑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然,中間也有遇到停滯和挫折,甚至一度也很懷疑當初是不是做了正確的選擇。其中很多的迷惘,從第一年的一切陌生四處探索,到第二年漸漸熟悉,甚至也給過其他前來詢問的人,不少人生規劃上的建議,一直到第三年將盡,我才發現其實自己對於研究、關於職涯、關於生活,都了解得太少了。特別是累積了身邊各式各樣的故事和經歷,自己這幾年也試圖跟不少人面談,試圖探索未來的各種選項之後,才發現過去很多對於人生的困惑,其實不是答案難尋,而是問錯了問題。
運氣作為努力重要的關鍵
我是一個很相信巧合和緣分的人。從一開始因為替代役分發下單位之後,發現自己有滿多自己可利用的時間,但當時又因為剛考完醫師國考,不想要像很多同學一樣,開始預先準備自己想申請專科的醫學專科教科書。畢竟身為臺灣一路認證的考試機器,前半輩子都一直在超前讀書,試圖在考試上面超前同儕,我實在不想到了大學畢業還要陷在這樣的泥淖當中,於是我在服役期間,開始系統性地研讀在輔修經濟系時,最有興趣的神經經濟學。那陣子,因為一直在網路上不同地方,不斷反覆地看到即將截止的獎學金申請相關資訊,迷信的我想說這搞不好是命運給自己的什麼暗示,既然自己同時在讀書,也因為搜尋文獻也認識了一些相關的實驗室,不如開始申請學校看看,有個目標督促自己也不錯。我幾乎是在報名截止的前一、兩天,才利用空檔到便利商店影印和掃描資料完成報名。
其中的故事各種曲折離奇,可能要等我有天畢業之後才有辦法好好書寫,但回想起來,目前為止我認真覺得,在我決定要出國留學的那一剎那,我彷彿開啟了什麼神秘的力量,導致後來有太多指引和極為幸運的事情一連串地發生。從一開始申請到隔年就改制的獎學金資格,到本來只想申請英國一年的碩士班學程,想說有了一年在國外求學的生活體驗之後,再申請進入自己有興趣的專科開始專科醫師訓練。沒想到後來因為面試時老師的一句話:「我不收碩士生,但是如果你願意申請博士班,我可以考慮收你。」讓我足足思考猶豫了兩個星期。起初也是抱著申請看看,如果申請不到,反正我本來的計畫就是要去申請住院醫師,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因為準備各種留學文件太耗費心力了,我還很消極地直接寫信去跟學校行政單位說,如果改申請博士班需要重新準備一次申請資料,我就不想申請了,請他們幫我撤回申請表(事後想起來實在也太大牌了)。結果系上回覆說,他們可以直接把我的碩士班申請表轉到博士班申請,我才開始認真思考是不是要真的出國念博士。
博士班的申請有許多重要的考量因素:學校、居住的城市、實驗室規模、老師的風格和個性、研究題目、生活和研究經費等等,其中有許多都不是自己有辦法事先知道的,其中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就是很難掌握的。博士班畢竟是段辛苦且漫長的過程,比起選擇名校和聲望高的老師,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舒服工作的氣氛和同事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博士班當中,發生了許多和自己預期不同的事情,但是每個轉折現在看來,都讓我極其幸運的趨吉避凶,開展出比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向。其中,有太多次在我在做出許多困難的抉擇,正掙扎著放棄的許多機會時,最後卻殊途同歸,讓我可以同時兼顧多個機會。在我接受經濟學訓練之後,我非常堅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生總是有得有失,當命運之神很照顧我的時候,總是讓我特別戒慎恐懼,因為我相信一切事情都有其代價,但至少這些冥冥之中的各種安排讓我更有信心,相信只要好好堅守自己的信念,持續做著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身邊的好人好事都會向自己聚集。我的老師出生在大戰時期的西德,因為戰爭逃亡移居瑞士。高中畢業就自己當背包客到語言不通的南美洲徒步旅行。為了追求研究的夢想,他也曾經旅居世界各地做過研究,樂於當一個「流浪的科學家」,一直到現在七十多歲了,都還是抱著對科學的熱情認真工作,拒絕絕大部分的行政工作,只想要把時間完全灌注在他一生的熱情,一直到現在對於新奇的事物依舊保持好奇心和興奮之情。每次想到他的經歷,就覺得自己對於人生可以更加勇敢,更開放的迎接生命獻給自己的饗宴。
結語
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或許都有幾個重要的談話和決策的時刻,當資訊來得太多太快,以致於無法消化思考的瞬間,自己的人生便已經改變。幾年前博士班面試時老師的那一句話絕對是其中之一。前幾天又有類似的感受,是在思考畢業後的規劃和未來的各種可能時,得知了一些新的資訊,腦中閃過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許多想法,了解到各種令人興奮且值得期待的可能即將會到來。其中有些和我過去抉擇時所放棄的機會相關,甚至是「加倍奉還」的更好機會,這真的讓我覺得人生的安排太過奇妙。對於未來,我目前的想法很簡單,大概就是先專心畢業,然後看看畢業時想做什麼,就到能讓我做我想做的事情的地方。以前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太奢侈,或許人出了社會就需要開始去迎合別人,求得一個別人願意接受自己的一官半職,但在英國這幾年,我深深感受到歐洲人對人才的重視,很多人會很積極主動來找人才面談,認識你並且了解你的專長,而且職位、工作方式、待遇、福利都很彈性,可以根據每個人的需求調整。重點是,他們在找尋同事的時候,讓我感受到他們很重視你的整體,不像臺灣、美國過度偏重文憑、學經歷的包裝競爭。他們對你的個性、你的興趣、你的生活,你待人處事的方式都很有興趣,這讓求職的過程不再需要過度的去個人化,把自己包裝成別人眼中的優質員工,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職涯和生活有更多的話語權,而不只是屈就現在手邊的機會,怕離開了就找不到更適合自己的機會。目前來說,這一切的想法都還很模糊,但還是想在夏天結束之前,紀念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畢竟自己也有點期待下次換上短褲、T-shirt的時候,自己會往邁入哪個人生的新方向,接受怎麼樣充滿未知的挑戰,像藍色大門的台詞所說的一樣,成為怎麼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