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在英國

短短幾個月,從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COVID-19, 簡稱新冠病毒)疫情,迅速成為席捲世界的全球疫情(pandemic),英國作為正在邁向疫情高峰的國家,同時面對吃緊的醫療資源,身為人在英國的海外遊子,我簡單記錄自己對於疫情的風險評估和應對措施,提供人在英國與有需要的朋友參考與討論。

聲明:本人雖在臺灣接受完整的醫師訓練並且取得醫師執照,但並非傳染病或重症專科醫師,亦非公共衛生專家,因此本文提供之個人見解,僅供參考,並非官方防疫建議。另外,此風險評估是基於個人先前無相關病史,亦沒有需要長期服用特定藥物的需求為前提,反之,則建議由專科醫師評估其相關風險。

一、是否需要緊急搭機返台

每個人在海外的生活環境和所處條件不同,因此,如果暫時不考慮學業和工作的需求、經濟許可和實際上購買機票的技術性問題,是否需要緊急搭機返台,取決於待在英國和臺灣的風險比較。

針對疫情本身,考慮是否搭機返台的牽涉到的風險主要可以分成三種:

  1. 社區感染的風險(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2. 缺乏適當治療的風險(risk of suboptimal treatment)
  3. 交通移動的風險(risk of transportation)

1. 社區感染的風險(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以不從事旅遊活動,固定待在同一地點的社區感染風險來說,目前英國已經進入社區感染,雖然英國的國家醫療系統NHS建議有症狀的輕症患者要在家隔離7天,但因為沒有確實檢驗,隔離也沒有強制性,因此許多沒有察覺症狀、不知道此項建議、甚或是故意不遵守規定的民眾,就會持續在社區活動,社區感染的風險還是很高。反觀臺灣截至目前為止(三月二十二日),雖然疑似有少數感染個案缺乏明確接觸史或旅遊史,但在積極的疫情調查及嚴格的居家隔離政策下,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 因此:以社區感染風險來說,英國比臺灣來得高,也因此需要更嚴格的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避免參加聚會,並且保持與他人距離,來降低感染風險。

2. 缺乏適當治療的風險(Risk of suboptimal treatment)

即便不同國家都如火如荼地積極嘗試各種藥物組合治療,也有許多聲稱能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被嘗試用在病患身上,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尚沒有公認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即便如此,良好的隔離環境,以及針對重症病患提供的支持性療法,還是能夠減少重症病患的死亡率。因此,在此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力,人人都有可能感染病毒的狀況下,思考自己在英國和台灣,會需要重症醫療的可能性和能否取得適當醫療就變得非常重要。

目前研究認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症比率和年紀以及慢性病最有關係。簡單來說,年紀越大、慢性病越多,越容易在感染病毒之後成為重症病患,需要住院甚至是插管接受呼吸器治療。目前重症醫療在英國的醫院嚴重缺乏,醫院物資和呼吸器都有所短缺,所以年老的病患或是患有慢性疾病者,待在英國越有可能因為沒有接受到適當的醫療,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反之,如果是相對健康的年輕人,因為感染之後很大比例都是輕症病患,會自行痊癒,並不需要太多醫療協助,待在英國和臺灣,醫療需求上的差異便不明顯。

3. 交通運輸的風險(Risk of transportation)

針對要從英國搭機返台的人,必須認知到,倫敦擁擠的國際機場和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航程,都有非常大的風險會受到病毒感染。一來是因為歐洲各國現在都是疫區,倫敦的國際機場聚集了來自各國的旅客,自然就成為病毒的集散地。另外,有些人趕著要回臺灣的人是因為已經出現症狀,急著回台尋求醫療資源。如果健康的人容易選擇留在英國,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則傾向趕著回台,如此一來,在機場和飛機上帶有病毒的人數比例可能比在一般社區還要更高。因為目前已知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由飛沫和接觸傳染,外科口罩雖然可以避免大部分直接的飛沫噴濺,但是目前研究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2-3天,因此在飛機上用餐、使用廁所甚至是移動行李,都非常有可能在手上沾染病毒,進而透過雙手觸摸,帶進口鼻眼睛,造成感染。有許多返台的民眾,在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航程中,全程穿戴防護衣、護目鏡、甚至完全不進食以避免拿下口罩,也不去上廁所。這些看起來或許很誇張的防疫措施,在這種狀況下可能會變得很必要。

個人風險評估:

  1. 社區感染風險:雖然英國的社區感染風險較高,但我住在劍橋,空間相對空曠,目前學校停課所以學生也非常少,研究大樓都已關閉大部分人都在家工作,因此接觸人群的機會本來就很少。另一方面,我自己現在都儘量都待在家裡,少數需要採買的時候,儘量選擇貨送到府的服務,有必要親自到超市就會佩戴口罩,一回家立刻洗手,以減少環境病毒帶回家中。
  2. 缺乏適當治療的風險:因為我自認還算是年輕人,沒有過去嚴重病史,即便是感染病毒,很可能是輕症,並且手上一般常備藥物齊全,因此不太擔心缺乏適當治療的狀況。
  3. 交通運輸的風險:承上所述,目前國際機場和長途航班的風險只會越來越高。另外,航空減班以及機票價格飆漲也成為搭機返台的其他阻礙。

結論:基於個人風險評估考量,我選擇留在英國,但提醒自己必須確實落實手部衛生(每次觸摸面部前必定確實洗手),並且取消各類社交活動。

二、如何避免感染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目前英國醫療系統NHS建議的預防措施包含:

  • 進入辦公室或是回家時須立刻洗手,洗手動作必須確實清潔手部各部位,至少20秒(補充:除了洗手時間,洗手方式也很重要,請參考臺灣疾病管制署的宣導影片 洗手七字訣:內外夾攻大立腕
  • 若無法濕洗手時,則用消毒液或乾洗手代替
  • 打噴嚏時務必用手帕、紙巾或是袖子遮掩,避免飛沫噴濺(切勿使用雙手遮住口鼻,以免雙手繼續將飛沫帶至環境其他表面)。
  • 打完噴嚏立刻將面紙包覆好丟棄,減少他人接觸到的風險,並且立刻洗手。
  • 避免接觸任何可能有新型冠狀病毒症狀的人(包含:發燒、咳嗽、頭痛,少數人甚至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
  • 取消不必要的社交活動,避免訪客,並避免出入酒吧、餐廳、戲院以減少人群接觸。
  • 若必須見面,即便對方沒有症狀,也最好保持適當距離
  • 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在家工作
  • 如有需要尋求家庭醫師協助,利用電話、手機APP或是網路通訊,避免親自就診,以避免造成就醫途中病毒擴散。

    參考資料: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ronavirus-covid-19/

三、病毒檢驗與居家檢疫/隔離

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的目的,在於將確定或是可能帶有病毒的人,侷限在特定空間,以減少病毒傳播,這也被視為降低疫情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雖然臺灣的疫情控制是目前全世界成效最好的,但也需要相對應的檢驗政策配合,因此我試圖比較兩國目前的隔離檢疫標準,再取其聯集,試圖能於個人防疫層面,在英國現行政策下達到和臺灣相同等級的隔離防疫效果。

臺灣的隔離政策

確診病患

不論輕重症,只要確診一律送至醫院負壓病房或單獨病室隔離,直到症狀消退後連續三次呼吸道採檢陰性(每次採檢需至少間隔24小時)才能出院解除隔離
(參考資料:疾病管制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

高風險族群

1. 居家隔離 – 與確診個案密切接觸者:針對每個確診個案,曾密切接觸者需要進行居家隔離至少14天,疫情調查人員也會對這些人進行採檢,以確認是否有因為接觸而受到感染。
2. 居家檢疫 – 有疾病流行地區旅遊史:目前(三月二十二日)因為全面提升邊境管制,加強境外檢疫,任何自國外入境者,皆需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且禁止外籍人士入境。

英國的隔離政策

目前英國國家醫療機構NHS建議需要隔離的族群包含:

有症狀的人:在家隔離7天,7天後若無發燒則解除隔離,若仍有發燒則隔離至退燒,若已退燒但仍有咳嗽,可不必繼續隔離,因為咳嗽可能持續數
#上文所指的症狀包含:
發燒:觸摸胸前或背後時主觀認為發燙即可,不一定要測量體溫
新發生的持續咳嗽:24小時之內,持續咳嗽超過一小時或超過3次咳嗽不止

與有症狀者同住:從有症狀的同住者症狀出現開始在家隔離14天,若14天內沒有症狀則解除隔離,若產生症狀,則從症狀發生起再隔離7天(總天數可能超過14天)。

註:家中若有易感染者,例如:70歲以上老人、 免疫力缺乏、孕婦等,隔離時請儘量分開居住,在家隔離時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者請參閱NHS的居家隔離指引

綜合比較

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兩國政策在病毒檢驗隔離政策的嚴格程度有所落差:

病毒檢驗:相較於臺灣針對可能案例皆會進行檢驗,並依照檢驗結果決定後續隔離與檢疫的處置,英國目前的政策並不檢驗輕症者,有症狀或是有接觸使得人無從得知自己是否確診,感染的輕症者如果沒有住院,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還具有傳染力,何時可以解除隔離。

隔離政策嚴格程度:臺灣在居家隔離有設置追蹤器,預防居家隔離者違反隔離規定,並且立下高達新台幣100萬的罰則,以確保居家隔離的確實執行。英國的隔離則透過勸導,並無實際罰則,也難以評估實際落實狀況。另外,相較於臺灣即便症狀解除之後還要三次呼吸道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英國則是退燒就可以解除隔離。

因此,如果要將隔離標準提升到跟臺灣相同的嚴格標準,我認為必須在英國官方建議的防疫措施上需要做以下加強,以達到更好的防疫效果:

有症狀即當作確診:因為英國目前並不針對輕症病患進行病毒檢驗,因此若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保險起見就直接當作確診病患,在家居家隔離,並且遵守NHS居家隔離指引,避免傳染給同住的人。因為英國此時是流行疫區,此時不論是否檢驗,出現症狀的確診率都很高,即便檢驗陰性,也很有可能是因為病毒量不足造成的偽陰性,故此時進行檢驗提供的資訊並不大。考量醫療資源的分配下,NHS才會選擇不檢驗輕症,而直接當作確診。然而,這並不代表確診的人都需要住院,因為醫院資源有限,NHS打算將醫院留給重症病患,而平均而言,新冠病毒感染後,重症發生的時間多半在症狀產生7天之後,因此,NHS才會希望有症狀民眾先在家隔離7天,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再打防疫專線111尋求醫療支援。

有症狀者的隔離時間需要延長:對於有接觸史的人,從接觸開始居家隔離14天和臺灣的標準相同,這是因為目前認為從感染到發病的潛伏期最長大概是14天,如果14天都沒有症狀,可能感染的機會就很小,便可以直接取消隔離。然而,針對有症狀者,如果直接假定為感染者,依照前述臺灣的解除隔離標準,即便症狀緩解,仍需要連續三次呼吸道檢體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言下之意是許多病人在症狀緩解後,呼吸道檢體仍可能有病毒,仍具有傳染力,這時候英國建議只要退燒就可以解除隔離的標準似乎太過寬鬆。根據臺灣目前已解除隔離的案例中,有明確描述其症狀開始時間及出院時間的個案1,4,5,7,8,9,10,12,13,17,18,26,29,共13人,其症狀出現到三次採檢陰性解除隔離(若無明確檢驗時間則以出院時間為準)絕大部分在3-4周之間,因此個人認為保險起見,在家隔離的症狀病患,若沒有因症狀惡化而送醫,至少需在症狀產生後四週以後,才考慮解除隔離。當然,這個建議目前在沒有檢驗工具的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尚無相關的研究支持,只是希望在個人如果能夠延長隔離時間的情況下,加強確保減少病毒散佈的一點想法。

結語

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是前所未有的國際疫情,在我的印象所及,目前的死亡人數雖然還不及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但其影響的地域範圍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廣的。我所在的劍橋大學也在三月二十日宣佈關閉學校,並且鼓勵學生離開。上次劍橋大學關閉學校很有可能是在1665年10月,為了因應倫敦流行的瘟疫,也讓當時正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讀的牛頓被迫返家,這段期間在家研究,奠定了他日後在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的成就。想到自己竟然遇到歷史上重大的疫情,實在覺得非常感嘆,希望這波疫情能夠早點過去,對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能減到最低,大家一起加油。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