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轉眼消失在指間,用力的浪費,再用力的後悔。⌋
— 〈 瘋狂世界 〉。《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
人生的重大決策往往牽涉到很大的時間尺度:小時候幻想著長大的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懵懂無知的少男少女想像著自己以後要如何改變社會、初入社會的社會新鮮人規劃著要自己十年後的職涯發展、步入中年後開始計畫著自己的退休生活。這些決策共同的特點是:要提早好幾十年為以後的自己做出選擇。這幾十年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甚至幾乎沒有任何確定的資訊),回首自己的人生時難免會想:不知道如果當時做出另外的選擇該有多好,後悔似乎成為了必然。
然而,即便是所有的資訊都幾乎確定不變,我們也時常後悔。朋友聚餐在餐廳完點餐,一上菜之後,常常立刻覺得別人的餐點看起來比較好吃,立刻想交換。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選擇的結果好壞都還不知道,就開始後悔了。點完漢堡套餐,服務員才剛打完發票,「不好意思我想換成雞塊套餐」。「烏龍拿鐵加珍珠微糖少冰,謝謝」「喔不好意思,可以換成布丁奶茶加椰果全糖去冰嗎?」(真的是同一個人點的嗎?)。許多傳統決策理論認為,影響決策好壞最重要的因素是「資訊」,如果做出不適當的決策,一定是資訊不足或是資訊不真實。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面對橫跨不同時間尺度的選擇,明天的自己就像是另外一個人一樣,有著不同的偏好和選擇。因此,要為明天的自己做決定,某種程度像是要送禮物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除了環境的不確定性,還要猜測⌈對方⌋的偏好。我們常自以為對未來的自己太過了解了,反而更忽略了偏好的不確定性,而後悔莫及。
跨期選擇模型
「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討論橫跨一段期間的決策問題,牽涉到現在和未來之間的資源分配。最簡單的情境像是:你今天撿到一百元,你可以選擇今天花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存起來,明天再花,你今天會選擇花掉多少錢?這樣簡單的概念對人類的決策行為有著深遠的啟示。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 大不相同
《莊子。齊物論 》中,猴子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故事,常常被引用來說明一個人目光短淺,會傾向於貪圖眼前的小利,自以為小聰明而不自知。身為猴子爸爸的我,覺得很不服氣,想幫猴猴們討回公道。其實這樣的行為不只有其道理,而且人們其實每天都在做類似的選擇。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對未來才可得到的物品的主觀價值,會比立即可得的相同物品的價值來得低。想像你在尾牙抽到大獎,可以選擇立刻給你一台iPhone,或是明年尾牙再給你一台iPhone,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要立刻拿到獎賞。這種狀況在某些情境下更為明顯,想像你在西天取經的途中,被困在沙漠中,眼見馬上就要乾枯變成標本了,這時候神燈精靈出現,給了你兩個選擇,一個是立刻獲得一個紙杯的水,和下星期再給你一大桶水,你會選擇哪個?
對於不同價值的物品要比較時,必須要像交換貨幣時,利用匯率來進行換算。比較現在的蘋果和一星期後的蘋果時,也會需要這樣的轉換,利用兩者的相對價值去換算。因為未來的物品價值通常比較低,所以如果全部以現在的物品價值當作單位的話,換算的參數就會介於 0 和 1 之間,我們稱之為 ⌈折現參數⌋ (discount factor)。假如折現參數是0.6(3/5),表示未來的一顆蘋果,對現在的我來說才值 0.6 顆蘋果,換句話說,現在只要給我 3 顆蘋果,我就會願意放棄未來的 5 顆蘋果,因為現在的蘋果比未來的蘋果值錢。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之間的差別,就是差的那一顆橡子是現在給還是晚上才給。對於任何介於0和1之間的折現參數,現在拿絕對比以後再拿來得好,這也是為什麼交易時,如果商家要求付現金,需要給消費者比較便宜的價格,借錢或是把錢存在銀行裡必須要給利息,來補償犧牲立刻消費主觀價值上的損失。
偏好反轉的折現模型
折現參數的模型有很多種,我特別比較兩個最簡單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人為什麼總是會後悔。
- ⌈指數折現⌋(exponential discounting):概念上最簡單,有點像是蘋果離現在每多一天,價值就要打一次折扣。這樣模型的特色是具有⌈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做完決策之後,即使時間改變,在不同時間點做的決策結果都會一樣。
- ⌈雙曲折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偏好反轉(preference reversal)的現象,從本來耐心等待較大的報酬轉向近視短利(myopic)的較小報酬。

指數折現模型具有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不管在什麼時間點做決策結果都一樣。雙曲折現模型隨著時間過去,可能會出現偏好反轉(preference reversal),從耐心等待大的報酬轉向近視短利(myopic)的較小報酬。(圖片改編自Neuroeconomics: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Brain, 2nd edition, 2014)
想像一下,自己剛下班,肚子非常餓,走回家的路上,8分鐘路程後會先經過一家路邊攤,再走2分鐘才會到自己最愛的餐廳。假設路邊攤的食物和餐廳的食物比起來,餐廳的食物明顯比較好吃,假設對現在的你來說,餐廳食物帶給你的滿意程度是16,路邊攤則是8(若折現參數= 0.8,回推10分鐘後的餐廳食物價值144,8分鐘後的路邊攤食物價值59.2),於是你選擇要忍著飢餓走去最愛的餐廳吃晚餐。就在你一邊走的同時,你一邊思考要不要改變心意,往前走了2分鐘後,你想著還有8分鐘才會到的餐廳食物(價值19.46)和6分鐘後的路邊攤食物(價值10.21),決定繼續挨餓往餐廳走。
然而,就在你走了8分鐘,到了路邊攤的時候,眼前的路邊攤食物(價值59.2)比起還有2分鐘的餐廳食物(價值55.38)吸引人多了,於是你改變了心意,最後卻選擇吃了當初比較不喜歡的路邊攤食物。(詳細計算過程請見上圖)
結語
上面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熟悉,如果把餐廳換成每個月重新啟動的減肥計劃、段考前的讀書計畫、決心要發奮追求正妹女神,最後卻跟身旁近水樓台女孩在一起的愛情故事:每個青春和懊悔的身影都在這簡單的模型中閃過。現實生活中,未來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好不容易走到了餐廳,餐廳可能沒開、學會了做蛋餅,才發現喜歡的女生是rocker她不吃早餐(周杰倫:等你下課 & 蛋堡:不吃早餐才是一件很嘻哈的事)。人生的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樣的不確定性幾乎沒有任何一樣是自己能夠掌握的,就連自己僅存能行使的自由意志,都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心意。因此,如果太執著於人生要走在既定的計畫上,換來的勢必是許許多多的懊悔、焦慮和挫折。人生的不確定性無法避免,但「後悔」是相對於自己的期望,以及對結果的詮釋。在環境變動越大的時候,太久遠的計畫越顯得無用而反而有害,懂得在每個時刻把握當下的機會,準備好就出發,學習欣賞每個結果對自己的影響,才不會一直活在不斷的懊悔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