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話與溝通的種種

來到英國一個月後才意識到自己常常在說話。

說話是我們從小牙牙學語以來,最習以為常的活動,但要特別「察覺」到這件事情並不容易。有的人天性木訥,卻在成長過程漸漸習得必備的社交技能;有的人天生活潑外向滔滔不絕,也需要慢慢學習因應不同場合的言談分寸。從小到大,我們似乎不斷在學習說話與溝通:想起從前在準備口頭報告的時候、準備大學申請面試、工作面試的時候。出社會之後,在網路上看到越來越多宣傳自我行銷、甚至如何搭訕異性的訓練課程,引起熱烈的迴響。這些不同目的的溝通訓練,似乎意味著:無論再怎麼熟練、每個人似乎都在自己不同的生活場域,體會到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工具的侷限與不足,並企圖想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溝通技能。

這個月我因緣際會參加了一些劍橋大學的工作坊訓練,主題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在探討「溝通」的技巧與模式,對照剛來到英國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溝通情境,讓我特別感觸深刻。

Peer 2 Peer Student Counseling Training

首先,我參加了劍橋大學的學生諮商員訓練 ( Peer 2 Peer Supporter Training),目的是為了提供課業或是生活壓力過大的學生來自同儕的心理支持,我也從中更了解劍橋大學的學生心理輔導系統。劍橋大學的大學部學生,許多都是父母栽培的天之驕子,從小唸「牛劍保證班」的私立寄宿中學,家中不乏有錢有勢的成員。這些未滿二十歲的青少年常常在剛進入大學時遇到來自課業、感情、生活適應的各種壓力。碩士班學生則要在開學一個月內決定論文題目,趕著在一年之內寫完論文畢業、同時在年底交出博士班申請的研究計畫,或是開始雪片般灑出自己的求職申請,接受重重求職面試的挫折考驗。至於博士班學生,龐大學術研究的壓力,跟指導老師的相處溝通都是長期的心理煎熬。劍橋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要在思鄉情懷中應付各種文化衝擊,種種因素都讓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每個學院幾乎都有輔導的導師、教會的牧師、健康中心的護理師,學生會也常安排許多娛樂活動,加強學生的社會支持。遇到更加嚴重的狀況時,則需要適時轉介給專業醫師,接受評估與醫療介入。

工作坊從「主動傾聽」( active listening)的技巧與練習開始,讓我們具備分享這些學生煩惱的基本能力。我們更進一步學習「提問」的幾種類型,以及他們不同的溝通功能,讓我們學習如何在輔導時互相搭配運用。透過小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練習,了解聆聽時小小的肢體動作、表情,都可能會帶給十分敏感的分享者不一樣的情緒反應。此外,來尋求幫助的人可能有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帶有複雜的個人情緒,煩惱的問題也可能是極具私密性的。我們練習儘量不帶有價值判斷地傾聽他們的煩惱,更要避免直接給予他們「具體建議」的前提下,讓他們覺得接受到幫助。擔任這樣的角色,受助者與協助者之間的界線(boundary)也要區分清楚,我們也學習要如何劃分界限,清楚自己的角色與侷限,並且了解基本的自殺風險評估,提供適當的轉介。

其中我覺得最受用的是:如何堅定地表達自我(assertiveness)。或許是東方文化使然,我自己的個性是很害怕起衝突的。常常我們總會遇到自己做完全部打掃工作的衛生股長,或是默默忍氣吞聲的同學,我們很少練習如何屏除情緒,仍直接表達自己想法的堅定談話訓練。堅定地表達自我意味著,明白的陳述自己的情緒、告訴對方自己的要求。此時,你不需要保持客觀,因為情緒本來就是主觀的經驗感受,不是要求對方要迎合自己,而是告訴他你的需求。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利益互相衝突的溝通不會流於謾罵,讓雙方保持冷靜,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

在工作坊中,成員之間也分享了自己過去一些私人的情感經驗,學習互相給予支持,活動結束之後大家都感受到滿滿的心理支持。我想起自己從前在醫學院學習,最挫折的一段時期,那時住在宿舍裡,每天都缺乏上課學習的動力,卻覺得一切挫折都是自己的責任,也不知道從何向同學開口求助。幸好,自己後來慢慢找到調適的方法,生活慢慢好轉,也抓到如何面對各種學業、生活問題的解決辦法,自此之後,如果有學弟妹需要各種建議與協助,我都會盡全力分享經驗幫助他們。我想,臺灣的學校如果也能在各種階段,讓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有個互相支持的管道,分享不同階段的問題與壓力,想必對彼此的心理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Effective Comunication with Your Supervisor

劍橋大學的博士班絕大部分沒有必修課,但有幾個必修的工作坊,而「如何和指導老師有效溝通」便是其中一個。博士班訓練期間與其說是學生,更像是正式的工作,會遇到的許多問題也跟職場新鮮人並無二致。博士生即便還缺乏研究經驗,但我感受到大部分人對待我,像是位「年輕研究學者」,而不只是懵懂無知的學生。即便如此,不同指導老師和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的運作方式還是差異很大,和自己的期待也往往有程度不等的落差。在工作坊中,我聽到許多博士班新生提出各種與指導教授或實驗室成員相處上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研究主題和老師想法不同,而被迫做自己沒有興趣的題目,或是面對實驗結果和老師的解讀不同。有幾位英國學生,大學(三年)畢業便直攻博士,可能才剛二十出頭歲,分享他們今年年中從大學生一畢業馬上進到博士班,面對身份轉換上,面對不同標準與期待的適應不良。有些人衝著大教授的名聲,申請進入很大的實驗室,幾十個博士後研究員每天日以繼夜的工作,學生卻很難見到老師一面,對於剛轉換領域的博士班研究生,因為許多基礎都要自己摸索,很難找到協助,而感到很無力。另外,工作時間也是博士班學生很常面臨的問題。不同領域的科學實驗室有不同的實驗作息,有些實驗室大家都很晚下班,甚至是大家都固定週末會來做實驗,如此一來自己如果要「正常時間」離開實驗室也會感受到很大的同儕壓力。這些都辦公室職場常見的適應問題,同樣也都會發生在新進的博士班學生身上,讓博士班更像是一份扎實的工作。

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思考,若遇到工作上的不同期待,如何開口跟同事或老闆進行溝通,互相妥協。透過站在實驗室主持人的立場,思考老師對研究生的期待,以及老師每天要處理的各種工作,建立較好的溝通模式。同時也思考自己身為實驗室的一份子,除了被動接受指導,埋首自己的研究外,如何主動增進實驗室的效率和同事間的互動,創造和諧且具效率的工作環境。

回顧我自己的情況,因為我進入實驗室的時候,老師剛好要開始一個新的計劃,確切的方向他自己也還在摸索,在我做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文獻回顧之後之後,我們腦力激盪出來的實驗設計是算是融合了我們兩個的研究興趣,跟我當初特別想來進修的領域也完全一致。此外,我剛進實驗室的時候就跟老師確認了我們工作的習慣和合作模式,以及接下來幾年的計劃。實驗室固定的會議結束,我們常常會一起去吃飯喝酒聊天,老師對待我們就像朋友一樣,時常分享我們他心目中覺得一個理想中的「神經電生理學家」應該有的樣貌。討論中,提到有些跟我們競爭的實驗室可能會見獵心喜拿去發表的小結果,如果不符合他正在追尋的研究價值,他便會捨棄這個實驗,去追求真正核心的問題。

劍橋因為學期結束得早,很早就開始慶祝聖誕節,老師也邀請我們到他的學院去吃聖誕節大餐。餐中,他跟我們細數全世界同個領域的不同實驗室,和每個人研究的特點,分享我們領域中每份經典研究的年份和內容。酒酣耳熱之際總不免來個「盍各言爾志」的橋段:老師問我想在博士班階段學到什麼,以後想要做什麼?我喝了些酒之後才敢提起我一直放在心中的理想目標(雖然目前而言很難達到),還頭頭是道的說起我當初的各種職涯上的掙扎,沒想到老師馬上告訴我幾個名字,要我下次國際會議一定要時跟他們認識,對我的目標有幫助。雖然我想要達到的目標很不容易,但他聽了,不只覺得這會是很有價值的追尋過程,還很積極想幫忙,讓我在博士班期間能打好基礎。「博士班要畢業很容易,但是如果沒有利用這短短的三、四年學會獨立研究的真功夫,一切都是枉然。」老師也分享很多他知道的博士班學生,在老師實驗室庇蔭下都有很好的研究發表,以為自己是炙手可熱的學術圈新星,自視甚高,結果一畢業離開原實驗室後,連自行獨立進行研究都有困難,便從此在學術圈消聲匿跡了。我從他身上看到一位理論與實驗兼具的神經電生理學家,對於自己熱情的追求和責任,有夠高的眼界和能力,同時還要不斷精進自己,一步一步踏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SelwynXmasFormal

劍橋大學 塞爾文學院(Selwyn College)的聖誕晚宴,受邀坐在師長席。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

我自認從小就很喜歡跟不同的人溝通,雖然也曾有過喜歡與人爭辯的時期,但現在已經很享受每次與不同人溝通討論、從仔細觀察中學習瞭解不同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大學時,我擔任過大學課程的助教,也在補習班擔任過輔導老師,學習跟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互動;在醫學院裡,我們強調醫病溝通,也有過模擬醫病溝通的情境訓練,但真正讓我學習最多的,幾乎都是在醫院裡工作時,實際跟不同背景的病人、家屬互動的過程。精神科醫師是醫界公認最會溝通的專家,我也在精神科實習,以及擔任系上口試的學生委員時,見識過精神科老師的會談技巧,那種自然且恰到好處的氛圍與細緻的觀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雖然自己未來的路還一片茫然,但我很感念過去和別人互動的各種溝通經驗。每一次跟別人互動,都讓我更了解自己一點。這個月的這幾個工作坊訓練,更讓我整合了過去的經驗,拓展到利用英文,進行橫跨更多文化的溝通交流,看到不同文化下溝通的習慣與差異,學習到很多。 ♦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