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十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不論你辛勤與否,每個人都能多賺到一小時睡眠。這一天,窗外的行人貌似鎮定,匆匆來去,享受著提早一小時掙脫沁寒空氣,奮力透出的冬日暖陽。路上時髦跑車間穿梭著古董鐵馬,身懷二十一世紀最頂尖科技與深厚學養的行人身影,背後卻映著百年不變的尖塔與石牆。我想,大概也只有在劍橋這塊史蒂芬.霍金鎮守著的土地上,才能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扭曲重置的超現實感習以為常。畢竟,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一天當中消失了一個小時又算什麼呢?

皇后學院內的日晷。據說使用的是古曆法和時間,劍橋大學目前一週的開始是星期四,也是依循古曆法的傳統。
因為被迫要調整手錶,我才意識到,來到劍橋已經一個月了。記得一個月前,拖著行李,死命地從倫敦的青年旅館狂奔到客運站的狼狽身影。在戰車般的巨大客運上,我環顧四周,氣喘吁吁之餘,很開心聽到幾個臺灣人相互聊天的熟悉鄉音,興沖沖一問才發現,回首身旁,盡是從倫敦當日來回劍橋的旅行過客。
三年前,我曾經到倫敦的醫院實習過一個半月,因此對英國不算完全陌生,但此行從出發開始,一路上還是受到很多朋友的照顧和幫忙,這對臉皮很薄的我來說,始終感到很不好意思。也多虧他們的幫忙,我才能在一週左右,很快就將生活起居打點好。在開學前一週,我所屬的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安排了豐富的新生迎新活動(幾乎每一天都有吃飯、喝酒、遊戲、校園導覽等),也因此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因為不同原因,透過不同方式來到劍橋的各級學生。從言談中可以感受到,每個人對劍橋的期待、對自己的要求和對未來的想像,有著滿大的差異。唯一的共同點是——我們都在這樣微涼的季節裡,披上了屬於劍橋的名字。


博士班的生活每天都充滿了新的挑戰,在出發之前,我告訴自己,要把自己先前在醫院工作時,保守害怕犯錯的態度,切換成不斷挑戰思考的研究生模式。除了我的指導教授以外,負責帶領我的博士後研究員絕對是我博士班最大的貴人之一。他仔細關心我生活起居和學院生活的一切,分享了很多自己在劍橋生活的經驗,推薦我劍橋好吃、好玩、好逛的地方。對於我剛進實驗室千頭萬緒的學習,他很有耐心一樣一樣地帶著我慢慢上手。在同一間辦公室裡,我們每天都能一起討論研究、聊生活。我發現他和我一樣,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氣息,對自己的研究嚴格挑惕卻充滿熱情。他問我,當初面試時,為什麼要選擇比較花時間又辛苦的動物實驗,而不選擇實驗室另外一個主要做腦部影像分析的組別?我很直接地回答:我覺得動物實驗雖然難做,但是一旦有了乾淨的資料,精巧的分析,得到的結果會非常明確,我自己也才會覺得可信。腦部造影可以用來佐證動物實驗的結果,但是我認為我內心好奇的研究問題,只有靠精巧的動物實驗才有辦法回答。他聽完後笑笑地告訴我:他只花了兩年半就拿到博士學位(英國博士班一般是三至四年畢業),期間發了十篇論文,其中許多都發表在世界頂尖的期刊,但大部份靠得是很間接的腦部影像資料分析,在目前的論文發表中,此類的研究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他在博士後研究時,決定揚棄先前的實驗方法,重新投入現在所做的動物電生理實驗。聽完我們相視而笑,我想雖然我在這個領域才剛入門,但我們對於未來這幾年要一起合作的研究想法相當接近,這讓我獲得不少鼓舞。

劍橋大學的課堂:博士班學生可自行旁聽和研究相關的課程
劍橋大學一個學期只有八週,一個月過去就過了一半了,我身旁的碩士班學生都繃緊神經開始要著手撰寫論文了。畢竟,一年的碩士生活,扣除長假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我這時也才慶幸,一年前,本來只申請了三個英國學校的碩士班,準備先念個一年碩士,緊接著繼續回到醫院當住院醫師的自己,因緣際會決定改變自己的職涯規劃,攻讀博士班,而有好幾年的時間,能好好探索一直放在心裡的研究問題。當初在選擇學校時猶豫很久,在理論和臨床應用之間掙扎許久,很幸運地在命運的指引下,選擇到和我研究興趣相符、夢寐以求的實驗室(我的研究領域是新興的跨領域研究,相關的實驗室全世界屈指可數)。劍橋的環境很棒,每天我都有很多時間,好好讀書、用心思考、學習實驗技巧、動手分析資料。這種生活是很享受獨自默默工作的我,非常嚮往的。
重新回到學生身份,感覺學得最多的,不再是上課、考試、交報告的儀式化過程,而是「學」習「生」活。學習自己打理一切起居的生活,學習異國文化下的社交生活,學習每天都在突破知識邊界的研究生活,學習忍受孤獨、和知識獨處、不斷重新認識自己並且追求心目中理想自我的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