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重點: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 投票指南
臺灣即將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迎接重要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以及公投法降低門檻後,百花齊放的各式公投。「投票」,作為民主國家影響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重要方針的重要決策行為,雖然受到許多複雜的文化因素影響,但是,人類的大腦,在現代選舉制度誕生的短短幾世紀內,還沒有辦法演化出一套,特別為了決定投票要投給誰的大腦構造與特化的神經機制,因此,這些選舉的相關資訊,就和我們思考今天午餐要點什麼,大學要選什麼科系,和要送女朋友什麼聖誕禮物一樣,都是由人類大腦裡現成的決策迴路,吸收並處理資訊過後,來做出反應。因此,許多關於選舉的行為都可以從大腦的決策模式看出一點端倪。。
盲目選民:大腦選擇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
仔細比較政見,候選人的各項特質來理性進行投票,已經超出了人類大腦預設的運作功能。
多年以來,臺灣在傳統的政黨政治下,各政黨要求黨員「無條件」忠於自己的政黨;對於黨的政策提案,要閉著眼睛鼓掌通過;對於同黨同志的無理行為,要極力辯護。政黨支持者也只要認「顏色」投票,完全不需要關心提名人是誰,接受黨的配票,黨部叫我投誰我就投誰,也造成近年來所謂「放顆西瓜也會上」的評論。為什麼時至今日,這種無視自主判斷的智慧和民主權利的盲從行為仍然充斥在臺灣社會?在資訊透明的時代,為什麼許多選民,連好好看看網路上已經整理好的各種選舉資料都不願意呢?(再說一次: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 投票指南 )
複雜選項的多重特質比較(Multi-attribute Comparison)
在面對選擇時,如果兩個選項具有許多不一樣的特質(attributes),大腦需要同時處理龐大的資訊,決定哪些特質有所差異,並決定這些特質的重要性,最後再據此將選項的「評分」互相比較,做出選擇。想了解這樣的選擇過程有如此困難,試著想想每天自己決定晚餐要吃什麼的過程吧。
假設你今天面對兩家你從來沒吃過的高級西餐還是路邊小吃攤,要怎麼從中作出選擇呢?我們可以先試著將兩個選項的各種特質表列如下:
常常,這些不同的特質會分別支持不同的選項,而造成矛盾。比如說:路邊小吃又便宜又好吃,但是網路上面的評價可能是西餐廳比較好,而且特別強調氣氛浪漫優雅,但等餐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因此,大腦要順利做出選擇,必須要能在不同決策情境下,先決定這些因素的重要性。即使是面對同樣的選項,它們的重要程度,也可能會因為決策情境而改變。舉例來說,同樣是選擇餐廳,在選擇情人節大餐時,我們可能會比較在乎餐廳氣氛,對於價錢比較不在乎。但是自己一個人加班後的宵夜,可能只想吃粗飽,選擇最方便能買到,等待時間最短的路邊攤,並不會那麼介意網路評價。
大腦的捷思策略(Heuristics)
如果每次選擇食物都要綜合考慮所有的因素,實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此大腦其實會發展出所謂的捷思策略(heuristics),來減輕運算思考時的資訊負擔。決策樹(decision tree)是其中一種常見也很容易理解的捷思策略,它讓我們只先比較選項之間最重要的特質,如果根據此特質無法做出選擇,再退而求其次比較第二重要的特質,直到做出選擇為止。以上面加班後的宵夜選擇為例,我只需要先考慮最在乎的等待時間,只要等待時間小於10分鐘我就選它,如果選項都要等超過10分鐘,我再根據美味程度,以5分為標準做選擇。如果還分不出來,最後再考慮選擇價格較便宜的。你可以發現,相較於把所有因素都納入考量,我們很可能只需要考慮等待時間就能夠作出決策,而可以完全忽略較不相關的餐廳氣氛和網路評價。如此一來,節省了我們很多心力,與資訊處理的所耗費的能量和時間。
這樣的決策偏好,在經濟學上稱為「字典性偏好」(lexicographic preference),因為它的偏好排序就像是英文字典一樣,只要第一個字母是a就會排在前面,如果第一個字母相同,才需要比較第二個字母,以此類推。捷思策略節省了大腦處理資訊的負擔,但可能會犧牲了部分的準確性。根據它所做出來的決策,不一定是最好的(optimal),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還可以接受的決策結果。特別是在決策時間很短暫,沒辦法好好思考時,這樣的神經機制,能確保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仍不至於會做出太差的決定。
關於選舉,我想說的是 …
對於大部分的選民來說,要一一比較候選人的各項政見和過去的問政表現,就像上面的餐廳選擇一樣費力,要花很多時間搜集資料、辨別不實的假訊息(同場加映:【博恩夜夜秀】欸!假訊息)。更重要的是,選民的大腦會很自然地想找出最簡單的方式,來面對這樣複雜的決策,例如:只看政黨顏色投票、鄰居說要投誰我就投誰等等。因此,選舉的結果很容易被資源龐大的有心人士操弄,也間接鼓勵政黨去操作煽動性的選舉資訊,不顧手段只為贏得選舉。如果選民都不在乎候選人的政見和市政願景,候選人怎麼會想好好花心力在市政的政見上耕耘?又怎麼會有每次問到政見都只會詆毀對手,指出當政者的問題,但不是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劃,就是用譁眾取寵的政見包裝自己的荒謬行徑呢?
面對如此複雜的選舉決策,會想用簡單的規則作出選擇是大腦內建的模式,就像是很多人天生愛吃甜食一樣。這雖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建模式,但人類的大腦同時具有能抑制這種原始的行為模式的功能。就像有毅力的節食者仍可以堅決地拒絕甜食。即使這要花費額外的心力和能量,但為了要讓臺灣大選的結果擺脫選民大腦偷懶的拖累,讓臺灣的未來重回臺灣人民的手中,需要每一位公民認真在乎自己能行使的每一次公民權利。如果希望自己選到真正料好實在的餐廳,就要訓練自己去關注吃進自己嘴巴裡的每一口食物,花時間和心力用力去比較。當自己覺得很難作出決斷時,不要害怕練習和身邊的人討論政治,集結眾人之力,慢慢形塑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同時尊重不同的意見和發聲,這才是臺灣在每一次選舉中,不斷進步的選舉文化新價值。願我們都能共同參與,迎接更加進步的自由民主臺灣 ♦